您好,欢迎访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官网!

会员注册  |  会员登录

|

 

 

公众号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作动态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25-04-29 11:00:49 [大] [中] [小] [收藏]
 
 

       4月27日,中国宏观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主题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动力。

      出席学术年会的有中财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各司局和宏观院、信息中心、国合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出席26日召开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的理事和会员代表;32个省市自治区和15个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院(所)和省级宏观学会的代表;中宏中青年经济学者联合会的代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特邀研究员代表;兄弟社会组织的代表等。

      开幕式上,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介绍了与会领导和嘉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出席学术年会并致辞。

      袁达秘书长对中国宏观经济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深化理论研究、推动政策实践、凝聚学术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五届理事会换届以来,学会围绕发展改革中心任务,在重大课题研究、政策咨询服务等领域成果丰硕。他指出,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运行稳中向新向好,但同时,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在这样背景下,学术年会的召开,共同研讨宏观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有很强的学术和实践意义。他对学会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强化问题导向;二是要突出专业特色,提升研究质效;三是要凝聚智慧力量,助力政策实践;四是要发挥桥梁作用,强化使命担当。

       年会第一单元聚焦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徐善长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了科技部原部长王志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中央财办原副主任尹艳林、湖南省原常务副省长谢建辉、中咨公司董事长苟护生作主旨演讲。

      王志刚通过“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演讲,系统分析了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倒逼逻辑,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推动力。他提出,我国已具备坚实基础,未来将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政策协同,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

      刘世锦以“扩消费稳增长要抓住源头治理”为主题,分析了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原因并提出了扩消费的思路。他指出,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核心在于结构性偏差,根源是政府部门财富占比过高、城乡二元结构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等问题。实现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需推动国有资本收益向消费领域倾斜、深化城乡融合改革以释放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并通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消费占比提升作为稳增长的“硬任务”。

      彭森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为主题,阐述了如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他指出,要统筹好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全面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以及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四大关系,要通过市场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要素配置效率,以制度型开放和超常规改革举措应对内外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尹艳林在“加强统筹,推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的主题演讲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他分析了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的重点和方向,包括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数字经济,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制度与市场活力,以及强化科技人才政策支撑等。

       谢建辉的演讲主题为“关于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思考”。她通过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新成效”,归纳出“新型城镇化的新特征”。通过分析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挑战”,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务求新突破”。一是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上求突破,着力解决好“人”的问题;二是在加大新型城镇化的投融资支持上求突破,着力解决好“钱”的问题;三是在统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上求突破,着力解决好“质”的问题;四是在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功能互补上求突破,着力解决好“融”的问题。

      苟护生做了“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主题分享。他指出,重大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扩大有效投资应以突破“卡脖子”技术、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和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关键抓手,优化投资结构以提升效益,注重“投资于人”促进民生与消费循环,加强重大项目前期论证与储备,并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以拓宽参与渠道。

       年会第二单元聚焦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臧跃茹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了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李晓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原主任李侃桢、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作主旨演讲。

       李晓超在“对一季度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中指出,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但面临美国的“对等关税”等外部冲击风险,叠加内部结构性矛盾,部分经济指标增长较为缓慢,影响了整体经济回升的力度。他强调,面对外部超常规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形势,需要做好出台超常规的应对政策措施的准备,对年初出台实施的政策措施加力加码,确保国内需求回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刘尚希通过“形势的不确定性与趋势的确定性”分析框架,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他指出,形势寓于趋势之中,讲形势侧重当前,其基本特征是高度不确定;讲趋势侧重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数智化、低碳绿化、金融化、城市化、老龄化、新型全球化六大不可逆趋势。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局部亮点较多,但大循环仍有不畅之处;全球关税战对中国外循环冲击不小,但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要立足“政策+改革”,顺应大趋势,做好自己的事。

      李侃桢作了“江苏经济发展形势报告”。他指出,江苏省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协调发展良好、产业体系现代化等特征,一季度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市场需求、企业经营等方面表现较好。但同时也面临外部冲击、部分行业压力大等困难。作为全国经济“挑大梁”省份,江苏依托产业体系完整、营商环境优越、市场规模大等优势,通过政策落地与改革深化,有望对冲外部风险,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巴曙松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就“应对通缩压力:国际比较与政策选择”进行了分享。探讨了通缩压力的形成原因、国际经验教训和应对通缩压力的政策空间与工具。他认为,通缩压力主要由资产价格暴跌、需求不足及债务周期等因素引发。结合美日欧经验教训,政府需通过财政扩张与信用政策配合打破由私人部门偿债导致的货币乘数下降。对此,我国有足够政策空间应对当前贸易摩擦带来的通缩压力。

      祝宝良通过去年9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两会报告解读了“2025年我国经济工作思路和政策”。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经济工作思路的转向更强调需求端的调整,突出“惠民生、扩消费、增后劲”,聚焦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稳定资本市场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宏观经济政策要强化民生导向;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许宝健、戚东祥、毕吉耀,副会长刘尚希、李侃桢、祝宝良、赵昌文、姜焱等,副秘书长孟歌、丁梦桐、陈弘仁出席年会。

相关链接 <<< 返回列表
  • 上一篇文章:中美贸易新变化下的应对策略 ——第七期“中宏闭门圆桌例会”召开
  • 下一篇文章:2025年度全空间无人体系联盟城市 及建设单位工作会议在福州举行
  •  

        新闻资讯

    相关链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宏观经济学会 11 联系我们 11 服务条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C座三层 电话: 010-63906126/63906128

    备案号:京ICP备2024053700号-1